四月的蒙古高原正经历着天地初开的震颤。当最后一片积雪在晨光中化作琉璃时,额尔浑河裂冰的轰鸣如同远古萨满敲响的神鼓,震碎了整个冬季的沉寂。金雕舒展丈余的羽翼掠过泛起青雾的草甸,翅尖搅动的气流将蒙古包顶的积雪珠帘吹得叮当作响。
作为蒙古国实施14个重大开发之一的蒙古布罗巨特煤电一体化项目,是蒙古国过去30年历史上最大的能源建设。当迁徙的蓑羽鹤掠过蒙古布罗巨特煤电一体化项目上空时,能建职工的蓝色工装,成了它们眼中最鲜活的坐标。
去年九月,第一次来到这样的极寒地区,屋内暖气使空气湿度很低,每呼吸一下鼻腔会像刀割一样刺痛。白天零下40几度,羊皮袄裹着的身影在雪原蹒跚,由于草原地势平坦没有遮挡物,逆风行走的他们摇摇晃晃,走一步退半步,呼出的白雾刚触及睫毛就凝成冰晶。有人侃称这是"企鹅式巡检",可当冻僵的手指触到正常运转的仪表盘时,那种震颤如同触摸到春天最早萌发的嫩芽。
时至今日,项目部近80名中国员工已在此度过一个严寒凛冬。在这寒冷的冬天,他们用体温焐热的不只是冰冷的扳手,更是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与挚爱。
输煤栈桥下,扳手与管道的交响惊起檐下的蒙古百灵。这群来自江南的汉子仰头望着盘旋的鸟群,恍惚间似见故乡春燕掠过徽州马头墙。锅炉检修主管手机里,始终保留着女儿用蜡笔绘就的"草原春天"——稚嫩的笔触里,针茅草是跃动的绿火焰,输煤栈桥是彩虹的肋骨。每当他与7岁的女儿视频通话时,女儿总爱把脸贴在屏幕上,说要把爸爸身后的草原装进画纸:"等草原绿透了,爸爸就能踩着草浪游回家来接我去草原啦!"
晚餐食堂飘来糖肉的香气时,来自江淮的汉子们忽然红了眼眶——“我想吃家乡的糖肉了”,这原本只是他们的一句玩笑话而已。激动的他们像比赛一样大快朵颐,似乎忘却了对家乡的思念,尝到了故乡春日的清甜。暮色降临,他们来到敖包前,垒起不知是第几百块的祈福石,默默祈祷家人平安。远处,1号机组正将乌金化作光明,输电线塔像巨人手执银筝,将春的韵律谱进蒙古高原的夜色。身后布罗鲁特电厂的灯光正渐次亮起,如星河坠落荒原,照亮一百二十公里外乌兰巴托的万家灯火。
这片曾经"白灾"肆虐的土地,因中国建设者的守护,让春天的电流与希望同时抵达每个蒙古包。他们用专业融化寒冰,以思念浇灌绿洲。项目部窗台上,从江南带来的长寿花与蒙古的干枝梅相对而开,如同两种春天在此握手言和。或许这就是"一带一路"最生动的注脚——在人类共同守望的春光里,没有异乡,只有星辰般彼此映照的万家灯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