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海的浪山,是夏季里的一场狂欢,是高原人民与自然订立的秘密契约。当五月的风掠过草原,草尖便攒动着绿色的火苗,一直烧到八月的尾巴上去。这时节,城里的人便坐不住了,纷纷收拾锅碗瓢盆,向着山林水畔奔去。
"浪"之一字,在青海人的唇齿间滚过,便带上了几分潇洒的意味。不是江南园林的闲庭信步,亦非都市公园的刻意消遣,而是真真切切地将身子投入自然的怀抱。人们三三两两,寻一处有树荫、近流水的草滩,帐篷便如白蘑菇般从地里冒将出来。
塔尔寺后的山坡上,互助北山的林隙间,贵德黄河的臂弯里,处处可见浪山的人群。藏族汉子的弦子声最先响起,像一阵风掠过松枝;回族的"花儿"随即跟上,在河谷里荡出回响;汉家的猜拳声也不甘示弱,混着孩童的嬉闹,将寂静的山野搅得沸反盈天。
吃食是顶要紧的。手抓羊肉须得肥瘦相间,炖得酥烂;酸奶面上结着厚厚的奶皮子,用勺子一碰就颤巍巍地晃动;锟锅馍烤得金黄,掰开来冒出腾腾热气。最是那炕锅羊肉惹人馋——肉块油亮亮地堆成小山,外皮焦脆,内里却嫩得能抿出汁水来。洋葱青椒卧在锅底,吸饱了肉汁,甜津津的与羊肉是绝配。炭火气混着油香直往人鼻子里钻,任是再矜持的客人,也要挽起袖子大快朵颐。
老人们坐在树荫下,眯着眼看云卷云舒;孩童们在草甸上追逐,惊起几只蝴蝶;女人们忙着张罗吃食,笑声像清泉叮咚。这光景,倒像是把平日的艰辛都抛到了九霄云外,只剩下眼前的快活。
青海的冬天太长,长得让人忘记了温暖的模样。于是这短暂的夏天便显得尤为珍贵。浪山不是简单的郊游,而是一场隆重的仪式——向严寒告别,与温暖相拥。在这高原之上,人们用这种方式告诉自然:我们懂得您的脾性,也领受您的恩赐。
西宁检修项目部的灯火依然亮着,但此刻,且让我们暂且放下工作的担子,到山野中去浪一浪罢。看那羊肉在锅里滋滋作响,看那阳光在树叶间跳跃,看那笑容在每个人脸上绽放。这,便是青海人最地道的活法了。